#创作挑战赛#
【前言】
抗日战争结束后,蒋介石派重兵挑起内战,可最后失败并逃往台湾,杜聿明、刘伯承这两位曾参与这场较量的将领,对蒋介石的失败原因进行了总结。为啥蒋介石会输给毛主席?到底是啥方面出了问题呢?
【杜聿明命运的转折点】
1949年寒冬时候,安徽萧县的张家寨镇来了个特别的“客人”。
黄埔一期的优秀学员杜聿明,曾是远征军统帅,也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的总指挥,在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后,开始了他身为战俘的新生活。
寒风猛吹的战场没了喧闹声,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那扇铁门,成了他对这场战争重新认知的途径。
起初杜聿明茫然无措,而后渐渐接受现实,接着深入剖析失败缘由,他这十年的战俘经历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印证。
1959 年,他的名字出现在新中国首批特赦名单里。曾经在战场上纵横的将领,现今变成了沉着的历史审视者。
【亲身的经历改变他的看法】
淮海战役是杜聿明记忆里最为深刻的一场仗。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里,他清楚地看到了国共两军的差别。
寒冬腊月,风如刀割,前线士兵的棉衣老是送不来,军需处的人贪污腐败,害得士兵们在零下的严寒里直打哆嗦。
补给线老是被断,前线弹药储备不够了,还一直没补上。让人难受的是,光说不练,前线指挥官没法直接下作战命令,得等着命令来安排行动。
美式武器装备得挺好,却没啥用,士兵们又饿又冷,战斗力变得很差。
后勤系统乱套,指挥调度出错,致使这支原先很威风的军队陷入了难处。可不一样的是,共产党带领的军队却不是这样。
他们的军装满是补丁,指挥部在简陋窑洞,可每个战士的眼里都透着坚定。他们的后勤条件差,不过一切都在有序开展。
民工担架队不停地运输物资,妇女们织的千层底军鞋能助战士长途跋涉。这样全民支持战争的情形,使杜聿明极为震惊。
这是失败的一个原因,而更为关键的是,国民党将领分属不同派系,这会对他们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产生影响。
【派系的纷争】
国民党军队的派系争斗,是其最为致命的弱点。看似有嫡系的中央军和地方军之分,实则内部矛盾重重,难以掩盖。
地方军阀在各自地盘上守着,不动兵马。像西北军有青马、宁马的区别,东北军有独立的倾向,西北军还有自主的意识,这些在关键时候对战局产生影响。
就算是那被视作最为精锐的中央军,当中也有着纷繁复杂的派系关联。
黄埔系、保定系、讲武堂系等各类背景的军官群体,由于利益与理念的不同,时常出现矛盾。这一内部问题在战争时期极为危险,会致使各部队难以真正协同行动。
一个典型情况是,徐蚌会战里,不同派系的部队彼此关系不好,致使士兵战斗力产生严重问题。
这很严重的内部问题,是他们战斗失利的一个关键原因。
【部队心理与战斗决策的不同】
刘伯承将军指出国军有“三怕”:怕夜战,怕野战,也怕白刃战。这“三怕”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在战术运用以及心理素质方面存在根本性的不足。
拿碾庄战役来说,邱清泉率领的机械化部队配备有24辆美式坦克,装备方面很占优势。可一到晚上,这些现代化武器不但没了优势,还成了负担,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。
夜战能力不熟练,士兵们又本能地害怕夜战,结果优势就成了劣势。
相较而言,共产党的军队擅长借助夜色的遮蔽,常常在夜里展开突击,使国军难以防备。
在野战中暴露出的问题更为严峻。习惯于打城市防御战的国军官兵,一到开阔地区就变得放不开手脚。
白刃战是国军的一大短板,碰到共产党军队近距离冲锋时,常常会出现军心不稳的现象。
那时的国军将士在淞沪会战等战斗中展现出的顽强斗志,到了内战时却慢慢没了。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是军队士气与信念存在根本不同。
【用人之道】
毛主席没在正规军事院校培训过,可他爱学习,肯思考,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特别且管用的军事理论体系。
毛主席用人极具智慧。陈赓的南渡黄河计划,粟裕淮海战役的战术提议,徐向前平津战役的部署,都获毛主席充分信任与支持。
这种民主的决策方式,让各级将领对战场的把控能力大幅提升。
在重要战役的指挥方面,毛主席不会随便去干涉前线将领的具体安排。他擅长从整体上进行筹划,给将领们提供有利环境,使他们可以施展自身的才干。
这般领导模式,使共产党军队成为了一个上下齐心、听从指挥的大集体。
相较而言,蒋介石的领导风格有显著毛病。他虽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,可在用人方面过于依凭个人喜好。
他信自己的嫡系将领去应对问题,对非心腹将领提的建议则不太放心。
这样的用人方式,严重打击了将领的积极性,给军队的团结以及战场上的战斗力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。在具体战役的指挥上,蒋介石常常在后方对前线情况不了解时,就直接插手前线将领对战场的决策。
这般做法既压制了将领的主动性,又常常由于对前线状况判断有误,进而造成战术出错。
【历史的警示】
这不只是一场军事对抗的输赢,更是两种军队体制、两种领导模式的本质区别。
国共两军的对比,把军队建设以及战争输赢的深层缘由清晰呈现。这段历史给后人带来的启示很深刻。
一支军队的战斗力,并非只看装备优劣与人数多少,而更要看军队的凝聚力与战斗意志如何。
这种凝聚力与战斗意志,归根结底是来自军队的建设理念及领导方式。
【总结】
命运之轮不停转动,历史篇章已然翻篇。然而这段历史,对现代军队建设仍具深刻的教育价值。
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 年 2 月 9 日《张学良讲“国民党为何打不过共产党”》
2、凤凰网2016年11月7日:《蒋介石败离大陆,原因有这七点》
3、凤凰网历史综合于2009年10月14日称:蒋介石打不过毛泽东,原因是他过于看重地盘
4、文摘报2012年8月25日:《于毛泽东跟前,蒋介石必定失败》
知网《刘伯承指挥作战的诸多趣闻》